Current location:Home > > 新闻
人体“第三种循环系统”被正式确立!筋膜学的又一重大突破,循环系统的边界改写
Added:2021-10-24     Views:


新京报讯(记者 张秀兰)10月23日,北京医院宣布,内科主任医师李宏义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人体组织液循环网络”的解剖学结构,并提出“组织液循环网络”学说,即在已知的血液循环系统、淋巴循环系统之外,人体还存在第三种体液循环系统——“组织液循环网络”系统。

李宏义表示,研究工作由其团队联合中国医科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清华大学、中科院计算所等单位,前后历经16年。人体中存在大量的组织液,约占成年人体重的20%。迄今为止,国内外研究对组织液是否全身循环尚不明确。李宏义团队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人体组织液循环网络”的解剖学结构,这种组织液流动网络广泛分布在静脉和动脉外膜、神经和皮肤等部位的纤维结缔组织中,并与人体四肢远端的穴位相连接;研究团队还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组织液循环网络”学说,即组织液不仅在局部扩散,而且能够像血液、淋巴液一样全身流动,在血管外膜、神经和皮肤等多种解剖学部位形成组织液循环网络。上述研究成果提出在已知的血液循环系统、淋巴循环系统之外,人体还存在第三种体液循环系统,即“组织液循环网络”系统,并开拓从组织液循环网络的角度研究经络穴位的新领域。

中国科学院院士、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指出,组织液循环网络学说有望发展为一项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基础科学原创性理论,将有可能把中医和西医真正结合起来,创造一个全新的医学模式,建立起一个包括血液循环、淋巴循环和组织液循环的人体完整循环系统的宏观图像,形成一项全新的医学理论,这其中很可能孕育着一系列新的发现、新的理论和新的技术。

而MNT技术早在2019年就提出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整体循环系统”,并将其相关学说在2020年正式获得了国家著作专利权。


并与2021年6月正式印刷出内部版:

《MNT筋膜空间平衡术》内部版

相关内容原文如下:第五章056-057

结缔组织的纤维框架微泡结构

结缔组织中存在着大量(图5.14)的微小的液泡、气泡,这些微泡状结缔组织在纤维框架中以不同的形态存在,填充了没有细胞存在的空间,压力作用下为纤维框架结构进一步提供了力学支撑,是结缔组织微观平衡张拉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部为富含水分的水化蛋白凝胶,部分微泡内为气体,在组织滑动过程中,胶原纤维受到牵拉,这些微液泡、气泡受到挤压,其中的水状物质与氧气在渗透压的作用下析出,顺着纤维流动为结缔组织的代谢进一步提供养分支持。同时在压力作用下,其他区域的液体、气体再次进入微液泡以维持微泡内恒定的压力。这种特殊的微泡结构不仅构成微观结缔组织纤维框架的一部分也构成了结缔组织系统独特的液体、气体交换模式。


结缔组织与循环系统

微观的结缔组织结构由微泡与纤维框架共同构成,细胞镶嵌在连续不断的结缔组织纤维上。与人体宏观结构不同,结缔组织的微观结构很显然缺乏类似骨骼一样的支撑元件,而微泡由于本身具备抗压性可以为整个结构提供一定的支撑,一定程度上承担了这个角色。连续不断的纤维框架与微泡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又连续不断的应力平衡结构,这种特殊结构为细胞构成了细胞外基质,成为细胞营养储存和交换的场所。不难理解血管不可能将养分直接输送到每一个细胞当中,因为即便是毛细血管也并不是连接到每一个细胞。当营养物质从血液通过渗透压的作用透析到组织液当中后,将这些营养物质进一步传递就需要依赖于结缔组织的微液泡与纤维框架结构了,因此微观的结缔组织纤维框架是人体整个循环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因此早在2019年MNT技术就提出了血液循环系统、淋巴循环系统、组织液结缔组织纤维框架内循环系统三位一体的整体循环系统概念”(这是MNT课堂上重要的教学内容)。是的,循环系统的边界也进一步被打破了,而一直以来在探讨循环系统疾病时人们常常欠缺对筋膜系统的思考。筋膜学的出现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新的突破口,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通过MNT筋膜技术,很多循环系统疾病,如高血压,静脉曲张等问题也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


以及第十一章 浅筋膜的治疗 168-169页。

整体循环系统
微循环处由于动脉端压力高于组织液,在渗透压作用下,除红细胞和大分子物质,如高分子材料蛋白以外,水和别的小分子水物质,如营养元素、新陈代谢物质、碳酸盐等,都能够通过弥散或滤过的方法通过毛细管壁,在血液与组织液中间开展互换。大部分时候毛细血管不直接接触细胞输送养分,而是通过携带营养和氧气最终通过毛细血管壁从血液中渗出组织液,组织液实际就是带有很少蛋白质的血浆。由于细胞外基质是一大分子物质,其本身就具有吸水性,组织液顺其自然的到达基质结构中。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氧气和溶解的养分,并将代谢后废物分泌到细胞外基质中,与组织液再次混合后然后带着二氧化碳和废弃物质(包含细胞代谢产物以及在特殊情况下进到组织空隙的病菌乃至血细胞)离开它们,由于微循环处静脉端压力低于组织液,组织液渗入静脉,此时含有细胞代谢废物的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变成淋巴液进行过滤与回收然后最终由胸导管和右淋巴结软管进到上下颈部下静脉,返回血液变成血浆,组织液的转化和注入血液以及在血液和组织液的互换全过程中,从毛细管滤掉的液体量与分解代谢回毛细管壁的液体量不是相同的。一般正常状况下,滤掉的液体量中大概90%被分解代谢回毛细管,其他大概10%则进到孔状淋巴血管变成组织液。
通过上述方式可以有效的平衡组织液生成与回纳的细微偏差.淋巴主要就是调节血液和组织液。而组织液又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循环系统一般是指由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共同构成。心血管系统内循环流动的是血液。淋巴系统内流动的是淋巴液。淋巴液沿着一系列的淋巴管道向心流动,最终汇入静脉,因此淋巴系统也可认为是静脉系统的辅助部分。血管附近有着复杂、连续不断的纤维网络分布,血管壁包括血液本身就属于结缔组织,这种结构特征与组织学特征势必使整个循环系统与筋膜系统的关系进一步变得更为紧密,结缔组织纤维框架结构本身就是组织液循环交换的一部分。从毛细血管中渗透出来的组织液要在流体作用下通过纤维流向其它细胞,纤维框架中的微泡结构还成为这些营养物质的储藏室。从上述中血液渗透过毛细血管形成组织液进入细胞,然后再通过毛细血管和淋巴系统的回收再次变回血液的整个体液循环过程中不难看出。结缔组织参与构成了人体的整个体液循环系统,而结缔组织纤维框架也是体液循环系统的延伸,或者说是其一部分,广泛存在于结缔组织微观纤维框架中的细胞外间隙液的循环,也就是组织液进入细胞后,细胞吸收养分再将代谢后产物分泌到组织液当中这个过程是依赖于结缔组织微泡纤维框架结构得以完成的,结缔组织与血液循环系统、淋巴系统三者共同构成了人体体液整体循环系统。
MNT提出的是“整体循环系统的概念”即由传统的血液循环系统、淋巴循环系统基础之上结合由结缔组织纤维框架结构构成的细胞外基质外环境中的组织液循环系统,三者共同构成了“人体整体循环系统”(MNT还提出了类似的“整体神经系统”等概念)。并且在新理论的指导下,MNT已经在筋膜技术应用于循环系统相关功能障碍的物理康复临床应用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声明:在筋膜学蓬勃发展的今天,全世界各国各地都有着众多的学习投入到筋膜学的相关研究工作中去,我相信会有类似的假说陆续被不同的研究领域所发现。这些将大大促进中国自主筋膜技术的蓬勃发展!但是作为首先提出这个学术观点的MNT保留追究学术抄袭的权利。在这里也祝愿我国的筋膜学不断发展进步,屹立于世界巅峰,也希望同行业工作者尊重其他人的知识产权以及劳动成果。给康复行业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



 
Previous:2021年第29届MNT筋膜空间平衡术(筋膜刀疼痛、体态治疗技术)全科班顺利结业。
Next:什么是疼痛?筋膜学下“疼痛”的全新定义!

OUR CLIENTS

  • Copyright © 2022- MNT筋膜空间平衡术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辽ICP备19018749号-2   网站地图